BLOG

懂得愛,享受愛!

分享此文章:
Facebook
WhatsApp
LinkedIn

母親節總會讓一眾媽媽想起十月懷胎將寶寶生下來的經歷,分娩過程之痛並不能用言語表達,能忍受這十級痛楚全基於「愛」!寶寶出生了,媽媽總會將所有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想將自己最好的都付上,母愛之偉大比海更深。然而,是不是你所付出的,孩子都能「接收」得到呢?

從前有一個很辛勤的媽媽,她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她覺得做人總要腳踏實地,是一個實事求事,處事講求原則的人。她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當中最年幼的女兒是一個乖巧的妹妹,她最愛唱歌跳舞,但因為天生害羞,總是不敢說出心中所想或表現自己,因此形成了她愛幻想的性格。

媽媽覺得女兒不切實際,所以為她預備了她覺得對女兒最好的路,女兒對媽媽服從性很高,從不説不,但其實她內心很希望媽媽能明白她,亦很想跟她說心事,但由於媽媽早出晚歸,她亦害怕得不到她的認同而被責罵,所以都將所有想説的話放在心裏。日子久了,兩母女的關係愈來愈疏離,媽媽覺得怎麼這樣辛苦供書教學,女兒卻不懂孝順她,甚麼都自作主張不和她商量,內心十分生氣,因此常為小事和女兒發生爭執,女兒亦覺得媽媽愈來愈霸道不説道理,所以便離家出走了!

這樣的故事並不陌生,像你我身邊都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但其實只要學會怎樣愛,這種家庭糾紛是可以避免的。在皮紋學上,指紋的形狀反映每個人的性格特質,大致上可分為四大類:社會型(正箕紋)、認知型(斗紋)、逆思型(反箕紋)和開放型(弧紋)。不同性格的人有著不同的相處方式,找對溝通方法有助提升彼此的關係。像故事當中的認知型媽媽遇上社會型的女兒,媽媽可因應女兒的性格多和她交談,學會放下預設答案,讓女兒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和她溝通,其實女兒是一個同理心高的人,因此她都渴望别人能同理她的想法,只要大家放下成見,女兒亦會很明白媽媽的苦心,彼此才會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感恩讓我認識了皮紋學,修補了我和媽媽的關係,現在我亦懂得和我認知型的女兒相處了!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可置疑的,但愛裏還需要尊重與包容,即使你付出很多但沒有這兩點,對方感受到的就只有「壓力」,試想有「壓力」的愛叫人怎消受呢? 在剛過去的母親節前,我帶女兒去台中旅行,臨離開前我告訴她可以在酒店的櫥窗上留言,沒想到她寫的不是「到此一遊!」,而是一句令人窩心的説話,願你和我一樣都能享受孩子的愛!

當我看過她們的皮紋分析報告後,我便知「問題」在哪裡了! 女兒的確性格上很像媽媽,是一個乖巧服從性高的小女孩,但媽媽忽略了女兒的目標感和能力是否和她相近,有些人希望住豪宅追求奢華的生活,但亦有些人喜歡簡樸寧靜的生活。她們的紋型相似不等如想法亦相似,其實女兒只是喜歡打球,沒有想過要拿獎牌,而媽媽卻是個目標感高,做事精益求精的人,但是誤解了女兒沒有盡力做好,在她的威逼利誘下都沒有結果,相反增添女兒的壓力,破壞了彼此的親子關係,多可惜呢? 所以我給了她這樣的忠告: 其實孩子不是複製人,沒有一個人會完全和你一樣,多接納與尊重孩子和你的不一樣,親子關係才可得以改善。最近再跟進媽媽,樂見他接納了我的意見,沒有再勉強女兒操練羽毛球,現在他們相處融洽,女兒亦開懷了不少。

孩子是一張白紙,他的圖畫是否豐富不是單靠你給了他幾多種顏色筆,而是當他畫到三不像時,你有沒有欣賞他的創意,讓他有信心去創作自己的一幅畫。其實即使單調的顏色,只要構圖豐富亦可畫出絶妙的圖畫呢!

- 專業皮紋分析及教育專家
- 首席幼兒及兒童發展培訓師暨治療師(CEOT)
- 修讀美國劍頓大學心理學學士
- 澳洲GGS正向教育證書

Yan T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