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為香港一種官方語言及與世界溝通的橋樑,其重要性實在無容置疑。從政府每年投入英語教育的資源,抑或個人消耗的時間和金錢角度來看,英語學習已佔去香港人生活中一個相當大的比重。可是根據筆者在香港教學二十載的觀察,就投入的額度而言, 成效卻有點強差人意。很多家長或教育培訓人員為了填補正在下降的英語水平,不惜犧牲學生玩樂休息的時間,希望以量彌補品質上的不足。可是支緩過後,假如成績仍然未能達標,各持份者很自然便會將責任歸咎於學習者的天賦不足上。但是教學永遠是講求質素,方法不對便是不對,無論學習者重複多少篇,都只是重複一個幫不到忙的方法。其實在筆者教學生涯裡遇到的學生,不乏有心向學的,只是在不完美的制度下成為犧牲品。筆者相信人的本性是好奇的,以下便是一個<鐵證>:
常聽見𣎴少入說英語最難學便是Grammar文法,當筆者問他們認為那些文法項目最為艱深時 ,很多人都會異口同聲說是<Tense時態> 。這也是意料之中,因<Tense時態>是很多香港學生常犯的錯誤。打從小學二年級至中三的學期完結前,每位同學每年都會經過老師、課本、考試測驗,沒完沒了對<Tense時態>的操練。可惜九年時間並沒有對大部份同學造成得益,反而帶來不少挫敗和恐懼。最諷刺的是不單是正在求學的學生不曉,連經歷過最少九年免費教育的大學生和在職人士都摸不清<Tense時態>的運用, 從沒有多少人能說出英語共有多少個 <Tense時態>便可見一斑。
筆者曾經學習過不同亞洲和歐洲語言,發現大多數外語的<Verb動詞>都有<Tense時態>;韓文有、日文有、德文有,唯獨中文沒有。對於中國人來說,學習<Tense時態>的確不容易,但是並非不可能。教學的時間、編排、例子是非常關鍵的。其實一個<Verb動詞>要選擇適合的<Tense時態>表達並不是那麼簡單,當中包含了其他重要概念;主動被動和單雙數,用者必定要對全部概念由淺入深有一定的認識,缺一不可。 筆者發現正因為夾雜不同概念,每個<Verb動詞>選中適當<Tense時態>的機會率只有四十八份之一,難怪同學經常在這裡「出事」了。
現在很多學校是從小二開始教學生<Tense時態>,有些甚至更早;從小一或幼稚園便嘗試灌輸此概念。大部份本地的課程是從<Present Tense現在式>入手,但是筆者認為這是取難不取易的做法,皆因小二或以下同學的思維能力仍未達致這個水平。筆者曾幫一位小二學生的媽媽補習,她說無論如何解釋,兒子也理解不了He/She/It要在動詞後面加 “s”/ “es”, 著筆者幫忙解釋一下。 怎知當我解說到一半時,他便說 [我用了啦!],他立刻指給我看,我望了一下,心裡笑了,原來他指的是名詞後面的眾數 “s”。其實也不難理解他為何會混淆,在香港,小朋友要同時間穿梭在兩種不同語言架構的中英文,不是每位都能輕易駕馭達到兩文三語的水平。 筆者認為欲速則不達,學習<Tense時態>的最佳時機應為小四以後。或者你會懷疑小四以後才學會否太遲,筆者可以肯定的告訴你 [不會]。
曾有一位中一同學跟筆者說她不懂如何運用不同的<Future Tense未來式>,說老師已花了兩星期的課堂逐一解釋,但是她仍然不明白,剛巧筆者身上帶隨有關筆記,三分鐘的解說便完全解開了她的疑問。實際上,要學懂全部的<Tense時態>,方法正確的話只需花上大約30小時便可,甚至更少。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竟然讓同學不斷糾纏於一些其實可以花很短時間便能學懂的環節上。九年光陰可真不短,若能成功地使學生學懂運用<Tense時態>尚可接受,可惜事與願違,花盡精力時間依然未能掌握當中竅門者大有人在。欲知筆者用什麼顛覆傳統的方法去教<Tense時態>,請留意下一期的香港教育雜誌。
擁有超過25年教授英語的經驗,目睹不少學生對學習英語時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及困難。為提昇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質量,出版書籍並研發出一套適合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 Double R 整合法(詳見 www.doubleramalgam.com),令學生更有效、更有系統地學好英語。